吴三桂檄文具体讲了什么

吴三桂檄文具体讲了什么

吴三桂发动反清叛乱时向清廷公开宣战,发布了反清檄文,虽文辞慷慨激昂,义愤填膺,但终归是在明亡清盛的时局下,显得此番作为苍白无力。

吴三桂檄文

吴三桂檄文

文中大致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其一,吴三桂在檄文开篇论述其引清兵入关的来龙去脉,极力撇清他与清军的勾结关系,解脱罪责,文中写道当年吴三桂陷入李自成起义,明朝基业崩塌的两难处境,而其自身又无为前朝报仇的实力,在如此逆境之下,不得已向清军搬师救亡,肃清李自成叛军势力,为崇祯帝复仇雪恨。情非得已之下,也算情有可原。

其二,吴三桂转移事件重心,强调清军入主中原实为背弃盟约、乘虚而入之行,解释引清军入关的行为并非叛国之举,而是清军趁其忙于讨伐叛军之机,窃取明朝政权,是不折不扣的窃国大盗,将自身的错误缩小到“抱薪救火”的失误而已。

其三,檄文结尾将其前面积蓄的民族情怀爆发,将民众愤怒激发到最高点,挑动民众的反清情绪,极力宣扬他的“反清活动“是抱着救国图存、推翻暴政的目的,是顺应天势的正义之举。

吴三桂发动的反清叛乱引起不少民众的响应,但仍为少数,且大部分都是吴三桂管辖之下的云南百姓,中原大部分百姓并未受到很大的影响,可见当时清王朝的统治在一定程度上已稳定民心,大局已定。吴三桂计划驱除满人,建立大统的梦想最终化为泡影,直到六十七岁抱病而终,他也只是过了一回当上大周皇帝的瘾。

吴三桂难成大事的原因是什么

吴三桂最为明末之际唯一拥有重兵的将领,在他的身上有很多种历史的可能性,在他面前有三条出路可以选择,一、为明王朝奋战到底,留下一世英名。二、与农民起义势力李自成合作,兴替王朝。三、打开山海关,迎清军入关,暂保安逸。

吴三桂为何难成大事

吴三桂为何难成大事

但是并非每一条路都是行得通的,晚明时期,宦官专权,君臣之间互不信任,文官之间勾心斗角,这些官场黑暗使得吴三桂难以对朝廷倾付忠心,也不相信任何人,他只能权衡自身利益,来选择出路与方向。

吴三桂最后因李自成霸占陈圆圆而怄气选择了投降清军,想借清军之力剿灭李自成,他心中打着如意算盘,认为满洲族会一如既往地来中原之地掠夺一番,就会班师回朝,留下中原这片烂摊子,到时就只有自己的势力足以复立明朝。

然而历史是不能被假设的,清军入关后,多尔衮便大摇大摆地进驻北京城,丝毫没有暂且歇脚之意,反而拥立他的六岁侄子登帝,称顺治皇帝。吴三桂的如意算盘落空,他连着吃李自成和多尔衮的亏,却也只能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

当时的吴三桂还没认识到事态的危机性,多尔衮入驻中原后,为安抚吴三桂,封其为平西王,吴三桂也退而求其次,好歹可以偏居一隅,过几年的安稳日子。谁料到康熙帝少年有成,视这几个藩王为心头大患,割据为王的好日子终于到头了。

吴三桂在其晚年,终未完成大业,郁郁而终。

吴三桂墓地介绍

吴三桂不论是在历史当中还是在小说当中都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大家都记得那个冲冠一怒为红颜的血气将领,也知道那个三王之乱里的举兵叛清的悍将枭雄。但是这样一个传奇的人物最后的结局如何?死后葬在那里?需要我们用历史还原当年的情景。

吴三桂墓

吴三桂墓

吴三桂墓地一直以来都笼罩一种神秘的面纱,吴三桂反叛以后,在衡州称帝,做了五月有余同年八月十八便病死了。吴军为了防止军心涣散,一直到十月才公布吴三桂的死讯,遗体秘密运往贵阳。其孙吴世璠在贵阳即位后匆匆携遗体回到昆明。此时由于清军全面反攻,吴世璠不得不秘密安葬吴三桂遗体。清军破入昆明城,却未发现吴三桂的墓地,得到的一盒骨灰也难辨真伪,不知真假。